當家妤第二次復發時,醫生告知要先做放射治療再做化學治療,但目前的新的治療方式是放射與化療(服用標靶藥物帝盟多–Temozolomide) 同時進行,放射治療包含頭部放射及脊椎放射(防止腫瘤細胞滑落至脊椎),但不一定每一個孩子都需要做脊椎放射,要依腫瘤的狀況來決定,放射治療開始前醫生須先擬定一份患者腦部定位放射治療部位計劃書,而孩子則需要量頭圍製作面具(照射頭部)以及在脖子到肚臍的皮膚畫上定位記號(照射脊椎),治療期間要保持定位記號部位的乾淨,切勿去除,面具的作用是為了孩子在放射時固定頭部以防移動造成傷害,身體上畫記號是因脊椎也需做放射治療而做的,放射劑量因孩子的腫瘤大小及身體狀況來決定,標靶藥物帝盟多的劑量則是依體重換算體表面積計算的。

  

目前標靶藥物帝盟多雖然健保局有給付但限用於下列 : 

 1.  經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後復發之下列病人:
(1)
退行性星狀細胞瘤
(AA- anaplastic astrocytoma)
(2)
多形神經膠母細胞瘤
(GBM -Glioblastoma multiforme)
(3)
退行性寡樹突膠質細胞瘤(anaplastic oligodendroglioma) (98/ /1)

2. 新診斷的多形神經膠母細胞瘤,與放射線治療同步進行,然後作為輔助性治療。

3. 需經事前審查核准後使用。

4. 若用於退行性寡樹突膠質細胞瘤,每日最大劑量 200mg/m2

每次申請事前審查之療程以三個月為限,再次申請時須附上治療後相關臨床評估資料並檢附MRICT檢查,若復發之惡性膠質細胞瘤有惡化之證據,則必須停止使用(98/9/1)

 

當初家妤即是自費,每月5天的藥費約64千多元(52 kgs260mg),目前藥費有約略調整(100mg4,727.65元,20mg995.9)

在服用帝盟多時需空腹服藥,食物會影響帝盟多的吸收,同時因藥物副作用常會發生嘔吐故要先服用止吐藥,三十分鐘後再服用帝盟多,服用標靶藥帝盟多的副作用較一般傳統化學治療少,可以維持孩子正常的生活品質,但是還是盡量不要出入公眾場所,因血球約在服藥後二十天左右是會下降的。  

 

 

在家妤的治療期間,我非常注重她的營養補充,因要有足夠的蛋白質來修補受損的細胞,足夠的熱量以維持體力,可補充適量的維他命等營養素(放射治療期間每天補充B),同時我也非常注意她的免疫系統以及循環系統,因免疫系統失調則會使腫瘤細胞迅速擴張,循環系統失調則身體所累積的毒素及放射物質無法順利的排出,所以我每天都帶家妤去運動增加抵抗力,當放射療程結束後,我即佐以中藥調理家妤的身體,增加她的免疫力及改善她的循環系統來對抗日後漫長的化學治療。

 

 

 

katyliang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夏夜闌珊雨潺潺

記憶的畫軸錯落有致隨著旋律漾起粼粼銀波

倒映昔日的流光碎影瀠瀠漾漾地蔓延上心湖

顰語淺笑的身影化作塵間一縷清煙

素箋淚墨訴滿了思念

顰眉淺嘆凝眸彼岸聲聲喚

想妳

想妳

很想妳……

家妤~生日快樂

katyliang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光子刀定位放射線治療 可控制腦瘤

 

 

 

 

▲江培業醫師指出,賴姓女病患的核磁共振影像顯示腦瘤大小在3公分以下。(記者謝鳳秋攝)

記者謝鳳秋/潭子報導

腦病變影響病患生活甚鉅,台中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江培業指出,腦瘤患者如果不適合開刀,可採光子刀立體定位放射線治療,像71歲的賴女士就以此方式控制讓腦瘤不再長大,3年來和腦瘤和平共處。

腦部是維持生命重要器官,如果出現頭暈、複視,步態不穩、嚴重頭痛與性格改變等症狀,可能與腦病變有關,得尋求神經科檢查,良性症狀可以透過服藥改善,腦瘤或是嚴重神經退化,通常得靠手術治療。

江培業指出,科技進步下,神經外科傳統手術外,愈來愈多新療法可以輔助,讓病患能有更新選擇,71歲的賴女士,大腦裡長1顆2.6公分的腦瘤,已經壓迫視覺神經,視力漸漸模糊,人、車都看成兩個,走路常跌倒,根本不敢出門。

賴姓女病患的女兒說,媽媽病發前頭暈2年,經常跌倒,跌到鼻青臉腫,走到門口就跌倒了,有時候無緣無故就暈倒了,做腦波檢查發現有腦瘤。

考量到賴女士年事已高、腫瘤小於3公分,加上腫瘤位置接近腦幹,手術風險太高,醫師改採光子刀立體定位放射線治療,3年來腫瘤生長被成功抑制,賴女士固定回診追蹤,與腦瘤和平相處。

江培業表示,影像導航光子刀,是透過立體定位,精確瞄準腫瘤位置,在不需要全身麻醉下,透過高劑量輻射對焦,單次集中在腦內腫瘤做放射線照射,抑制腫瘤生長,與傳統開顱手術比較,光子刀的優點是病人清醒、無傷口,復原也快。

 

~~ 本文引用於自由時報~~

katyliang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0.06.04畢業典禮 016.jpg

 

100.06.04畢業典禮 007.jpg    

        

家孜畢業了,看著她的穿著旗袍的樣子,感到吾家有女初成長

不知不覺間,昔日依偎在懷中撒嬌的女兒,已逐漸長成了少女

心中感到無比的安慰,但是如果家妤還在

就可和家孜一起穿著旗袍一起畢業啊!

 

 

 

katyliang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May 17 Tue 2011 23:42
  • 聽雨

韩国浪漫人物插画

 

微雨殘更思悠悠 慢卷珠簾心幽幽

清冷雲雨心惆悵 對夜獨語心更愁

katyliang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katyliang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May 08 Sun 2011 01:48
  • 靜夜

 

靜夜掩卷思無眠 苒苒清愁染眉端

燭光搖曳空歎憂 愁顏珠淚落心弦

katyliang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流光飛舞掠過了多少春雨秋寒

韶華飛逝寫不盡千迴百轉的思念

睹物縈懷斑駁的碎影若隱若現

殤痛的翎羽氤氳沁苒於心湖

夜裡妳是否看見我的思念

夢裡妳是否聽見我的呼喚

今夜為妳心碎

今夜為妳傷悲

katyliang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高劑量營養品 恐影響化療效果

一天一顆綜合維他命即可

2011年 04月25日

 

國民健康局最新資料顯示,平均每6分35秒便有1人罹癌,潘怡君營養師表示,化療期間也要避免單獨服用某成分的維他命,如維他命C、維他命E等,因為劑量過高恐影響化療效果,建議1天服用1顆綜合維他命就好。 報導╱張雅淳、張佩玉 攝影╱高大鈞

潘怡君營養師表示,大多數人得知罹癌後,很容易相信標榜可治癌症的偏方,因而嘗試錯誤的飲食方法,如認為吃得太營養會使腫瘤生長速度加快,因此常挨餓導致體重變輕;或全面採用生機飲食,造成抵抗力下降。其實體重變輕、抵抗力下降都不利於控制病情,建議應採取高蛋白、高熱量的飲食方式。

 

先了解

勿全面生機飲食

很多人罹癌後便改採生機飲食,潘怡君營養師表示,癌症患者抵抗力較低,其實不建議全面採生機飲食,尤其化療期間更不適合吃生菜,可能有感染的危險。若在非化療期間,建議三餐正常飲食,搭配部分生機飲食即可。

 

建議每周量體重

潘怡君營養師表示,癌症治療期間,會消耗大量熱量抵抗癌細胞,同時修復受損組織,營養需求比罹癌前更多;加上接受化療時,劇烈嘔吐導致食不下嚥,體重容易下降,導致免疫力降低,因此維持體重是治療的首要重點,建議每周量1次體重。

 

勿喝雞精當正餐

很多患者在化療期間會喝雞精、雞湯取代正餐,潘怡君營養師表示,1天可喝1罐雞精當營養補充品,但仍需配合正常飲食,喝雞湯也要吃雞肉,才能充分攝取蛋白質。

 

高熱量少量多餐

潘怡君營養師表示,癌症患者治療期間會消耗大量熱量,若化療期間食慾差,可採少量多餐原則飲食,多吃布丁、奶酪等高熱量點心。依以下公式即可算出每天攝取熱量。
應先將身高換算成公尺
公式:身高公尺平方×22×30=每天攝取熱量
範例:罹癌的小明身高170公分,依此公式每天應攝取1907.4大卡

 

多吃紅肉補鐵質

癌症患者應多攝取蛋白質食物來修復受損組織,例如奶、蛋和肉類,其中紅肉類如牛肉、羊肉、豬肉是不錯的選擇,因化療、放療皆會造成骨髓造血功能下降導致貧血,紅肉類富含鐵質,有助緩解貧血。

 

先吃飯菜再喝湯

化療時容易有噁心、嘔吐等副作用,潘怡君營養師建議用餐時先吃飯、菜等固體食物,之後再喝湯或飲料,這樣的用餐順序較能攝取充足的營養,且較能改善嘔吐症狀。

 

綜合維他命較佳

化療期間不建議單獨服用某種成分的營養補充品,如維他命C、B群等,潘怡君營養師表示,目前雖無研究證實為何兩者之間有關聯,但猜測應是補充品中的抗氧化成分會抑制化療效果,建議每天服用1顆綜合維他命即可。

 

水果削皮後再吃

癌症患者抵抗力較差,除了最好不要全面採用生機飲食,也要少吃泡菜等生菜的醃漬品,容易造成感染。另外,化療期間免疫力更差時,建議吃可剝皮、削皮的水果,如香蕉、蘋果等,減少感染機會。

 

專家說可選擇低溫食物

潘怡君營養師
化療期間嘔吐情形嚴重時,可選擇高蛋白的低溫食物,如珍珠奶茶、豆花等,較不會散發味道且熱量高,適合食欲 不振時食用。

 

~~ 本文引用於蘋果日報 ~~

katyliang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pr 10 Sun 2011 01:59
  • 殘夢

  

点击查看下一张图片

 

殘夢依稀淚腸斷,攬衣和淚倚軒窗

疏影飄零夜幽微,輕風細雨長巷寂

思無限,念無窮,此情誰知曉?

katyliang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未語淚染襟 合掌囑香雲

難捨骨肉情 惟有夢裡尋

katyliang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2011年 03月27日

【歐陽梅芬╱綜合外電報導】澳洲男子丹尼爾羅伯(Daniel Roper)罹患黑色素瘤,2月時被宣告只剩2天可活,但在使用一種由美國葛蘭素史克藥廠研發、可關閉癌症基因BRAF的實驗性標靶新藥後,4天就出院回家,面對新的人生。

 

全球僅60人參與

羅伯在12月才知道黑色素瘤已在體內擴散,1月時已擴散到脊椎、肝臟、肺臟和肋骨。他唯一希望就是轉到奧斯汀醫院接受數周後才展開的藥物實驗。這項首度展開的人體實驗,全球僅60人獲准參與。不過他還未獲准參加前,病情突然惡化,腹部嚴重感染,醫師為他打越洋電話求救,母親甚至已不敢奢望他活下來。

 

4天後奇蹟出院

美國葛蘭素史克藥廠和奧斯汀醫院倫理委員會快速核准實驗,讓他在24小時內就開始服用可關閉癌症基因BRAF的實驗性新藥。2月28日,他奇蹟似地在一夜間復元,4天後就出院回家。奧斯汀醫院癌症科負責人西本教授說:「我們在和病魔賽跑。」


羅伯說:「真的是一夜間,(因癌細胞刺激在體內產生的)多餘液體開始排出,一切情況好轉。速度真驚人。」雖這種新藥長期效果尚難定論,但至少讓他看到人生的希望。

 

~~ 本文引用於蘋果日報 ~~

katyliang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4兒童腦瘤及脊髓腫瘤手術治療

 

    中樞神經腫瘤(Tumor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大致可分為顱內腫瘤(intracranialtumor,簡稱腦瘤 brain tumor);及脊椎腔內腫瘤(intraspinal tumor),又稱脊椎瘤(spinal tumor) 或脊髓瘤(spinal cord tumor)。中樞神經腫瘤的治療分手術、化學藥物、及放射治療三部分。本文就腦瘤及脊椎瘤手術簡略介紹。

 

腦瘤的手術治療

    腦瘤按病理組織結構,可以粗略分類為良性瘤及惡性瘤。除了特殊部位的腫瘤,如視神經徑路星細胞瘤(optic pathway glioma/astrocytoma) 及瀰漫性橋腦瘤(diffused pontine tumor)、或部分的生殖細胞瘤(germ cell tumor) 不必要或不適合進行切除手術。一般來說,無論良性瘤或惡性腦瘤,最佳的處理方式是在不影響病童的情況下盡量切除。這樣,良性瘤可以獲得近乎治癒的效果;以惡性瘤而言,手術後若能接受必要的放射線治療及/或化學藥物治療,對預後亦有正面的影響。倘若腦瘤位於危險性高或掌管重要功能之部位,勉強做全部的切除手術,則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此時則只能做部分切除手術、切片檢查、甚至選擇不進行手術治療。因為手術觀念、手術器械、及術後加護照顧的進步,近年兒童腦瘤手術之安全性極高。手術死亡率低於百分之一。

 

腦瘤手術治療種類

    腦瘤手術可分腫瘤切除及腦瘤性水腦症(tumoral hydrocephalus) 處理兩部分。腦瘤切除就切除程度分為切片檢查(biopsy)、小部分切除(partial resection,殘餘瘤大於原來一半)、大部分切除(subtotal resection,殘餘瘤大於1.5 公分少於原來一半)、次全部切除(near total resection, 殘餘瘤少於1.5 公分)、及全部切除(grosstotal resection,手術後影像檢查無殘餘腫瘤)。

 

腦瘤切除手術

    腦瘤切除方法有開顱手術(craniotomy)、內視鏡手術(endoscopic surgery)、框架式或無框架式立體定位切片(frame or frameless stereotactic biopsy) 或放置治療性儲液球管至腫瘤水囊(Ommaya catheter reservoir) 等類型。

 

    開顱手術,是根據不同部位腦瘤,在計劃位置切開頭皮、顱骨、腦膜、大腦組織,從而分離、摘除腫瘤。腫瘤能夠切除的程度,由手術醫師在手術前計劃或手術中實際情形決定。切除腦瘤的輔助工具,最常使用的是切片鉗(biopsy forceps)及超音波抽吸器(ultrasound aspirator)。為加強手術精確性及安全性,鎖定腦瘤及功能性腦皮質區域位置,可以使用電腦影像手術導引系統(computerized image guidedsystem navigation) 及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 技術及設備。

 

    內視鏡手術,是在內視鏡視野之下直接摘除腦瘤或取得腦瘤切片,主要分為經鼻腔蝶鞍及經腦室內視鏡手術兩種。兒童腦瘤中,腦下垂體瘤、脊索瘤、部分顱咽管瘤或蝶鞍部位生殖細胞瘤適合使用內視鏡方式切除。腦室內腫瘤除腫瘤切片外,還可以利用內視鏡進行第三腦室切開術或放置治療性歐氏儲液球管(Omayashunt)。腦室內視鏡腦腫瘤切片手術,最常用於位於三腦室後方的松果體部位腫瘤。

 

    立體定位腦腫瘤手術,分為框式立體定位手術或無框式影象導航系統輔助兩種。前者用於深位腫瘤切片及植入儲液球管至腦瘤囊腫。除此之外,以立體定位伽瑪射線手術刀治療腦瘤,亦屬於一種外科治療方法,可應用於少部分兒童原發性或復發性腦瘤。後者目前廣泛使用於各部位的腦瘤及癲癇手術,以提高手術的精確

度。

 

    最近有結合顯微鏡或內視鏡進行縮小開顱範圍的微創手術(minimal invasivesurgery)。腦腫瘤手術的重點是適當選擇手術方法,避免腦組織傷害,因此,所謂微創,並不在強調開顱範圍大小,主要目的在於保護腦組織功能。

 

腦瘤性水腦症的處理

    約一半以上的兒童腦瘤會併發水腦症,臨床上稱為腦瘤性水腦症(tumoral hydrocephalus)。在處理上,以手術切除腦瘤,重建腦脊髓液流通管道為主,如果不可能,便需要做腦脊髓液分流手術,如內視鏡三腦室造口(endoscopic third ventriculostomyETV) 或分流管植入手術(shunt insertion)ETV 適合松果體部位腫瘤併發阻塞性水腦症病童。而最常用的分流管植入手術,為腦室腹膜腔引流管(ventriculoperitonealshunt, V-P shunt ),但引流管植入之後可能會發生種種分流管合併症(分流管依賴、阻塞、感染),增加治療的不確定性,因此兒童神經外科醫師建議,若非必要則應盡量避免。

 

    腦瘤若合併水腦症,在手術治療時常會置入暫時性的腦室外引流短管(shorttract external ventricular drainageEVD),手術完成後兩天至一週內拔除。原因是一方面在手術時降低顱內壓,保護腦組織;另一方面則是在手術後數天內維持正常顱內壓,降低手術後急性水腦症的危險。如果預期需要腦室外引流情況超過一週,醫師會考慮植入腦室外引流長管(long tract external ventricular drainage) 以降低EVD 感染機會。

 

脊髓腫瘤的手術治療

    兒童脊椎內腫瘤屬罕見腫瘤,佔兒童中樞性腫瘤約410%。依據腫瘤的橫向發生部位而區分為硬脊膜外瘤(epidural tumor)、脊膜內脊髓外瘤(intradural extramedullary tumor)、脊髓內瘤(intramedulary tumor)、及蛛網膜下腔瘤(subarachnoid tumor)。文獻報告中常見的硬脊膜外瘤為肉瘤(sarcoma)、神經母細胞瘤(neuroblastoma)、及轉移性腫瘤;臨床上我們最常見的是組織細胞增生症(Langerhans-cell histiocytosis)。常見的脊膜內脊髓外瘤是神經纖維瘤(neurofibroma)、神經鞘瘤(schwannoma)、及脊膜瘤(meningioma)。這些腫瘤的發生,與第一、第二型多發性神經纖維瘤(neurofibromatosis type I and type II) 體質有關。兒童脊髓內腫瘤多數是星細胞瘤(astrocytic tumor)、神經節細胞性神經膠質瘤(ganglioglioma)、及室管膜細胞瘤(ependymoma)、偶爾會有血管母細胞瘤(hemangioblastoma)病例。脊椎蛛網膜下腔瘤的來源是惡性腦瘤的脊椎內蛛網膜下腔散播(spinal leptomeningeal seeding),如髓母細胞瘤(medulloblastoma)、室管膜細胞瘤(ependymoma)、生殖細胞瘤(germ cell tumor)、及星細胞瘤等,均有可能發生脊椎內散播。臨床上散播性的蛛網膜下腔瘤通常不列入脊椎內腫瘤統計。

 

    脊椎內腫瘤可以發生於頸部至薦部,大部分分佈於頸部、胸部、及腰部。脊椎內腫瘤使用手術治療的一般性的原則是:

 

一、脊髓腫瘤,如星細胞瘤、室管膜細胞瘤、及血管母細胞瘤可以從脊髓背側中線縱向切開,手術切除的程度,依據腫瘤與脊髓分界情況及醫師經驗而決定。有些醫學中心應用「術中神經監測技術」,以降低脊髓傷害的風險。

 

二、脊膜內脊髓外腫瘤,如脊膜瘤、神經纖維瘤及神經鞘瘤等,均能以手術切除,但神經纖維瘤及神經鞘瘤的切除,必須衡量所屬神經根傷害及功能影響,或做人工脊膜擴大及椎板切開擴大手術減少脊髓神經壓迫。

 

三、硬腦膜外瘤,以減壓或切片診斷為主,如果腫瘤深入脊椎腔及神經孔外,不易全部清除腫瘤。部分病童由於病灶壓力,需要做椎板切除減壓手術。

 

四、蛛網膜下腔瘤,除個別案例,通常不適合手術治療。

 

經鼻內視鏡手術—治療蝶鞍部腦腫瘤之新式微創手術

顏玉樹主治醫師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部

    經鼻內視鏡手術,原為耳鼻喉科醫師用以治療副鼻竇炎,以取代傳統大切口手術的一種微創術式。使用內視鏡經過鼻腔之氣道,將最深部之蝶竇打開,即可進到顱底的蝶鞍部,從而摘除蝶鞍部附近的腦內病灶,稱為經鼻內視鏡之腦手術。這種內視鏡手術,外表無切口,術後幾乎無疼痛,手術時間短,不經過腦部,對神經損傷之危險性極低,堪稱蝶鞍部腦腫瘤之新式微創手術。

 

    蝶鞍部約位於頭部的中心,因是形似蝴蝶的蝶骨中間,像馬鞍的構造,故稱蝶鞍,正常蝶鞍部為腦下垂體所在位置,又稱腦下垂體窩。蝶鞍部常見的腦瘤有腦下垂體瘤,顱咽管瘤,Rathke 氏囊腫,腦膜瘤,脊索瘤及癌病等;成人最常見為腦下垂體瘤,兒童的腦下垂體瘤少見,以顱咽管瘤,Rathke 氏囊腫,脊索瘤等為蝶鞍部較常見的腦瘤。早在一百年以前,開腦手術尚非常落後的時代, 醫生即嘗試避開腦部,經過蝶竇,來進行蝶鞍部腦腫瘤,特別是腦下垂體瘤的摘除手術,稱之為”經蝶竇腦下垂體瘤手術”,但當時死亡率及併發症極高,甚至高過開腦手術,所以當時絕大多數的神經外科醫師,均相繼放棄這種手術;直到六零年代,因腦部疾病的生理,診斷,以及手術無菌觀念、手術顯微鏡、手術中定位之X- 光機等等的進步,才又使這種小切口,不經腦部的經蝶竇手術重獲青睞且大放異彩(參考圖示)。

 

    以顯微鏡輔助進行的經蝶竇腦下垂體瘤手術,大多由口腔內上唇與牙齦間行切口,經剝離鼻中隔黏膜進入蝶竇進行手術,術後因傷口在口腔內,病人飲食受限;因剝離鼻中隔黏膜,術後鼻部需使用鼻墊塞住;且手術傷口易傷及皮神經,造成唇上部位之麻木,及術中唇上部位之牽引造成數後之腫痛等,成人病人仍感相當不適,對兒童病患而言,並非十分理想的手術方式。內視鏡在經蝶竇腦下垂體瘤手術的應用,正好改進了上述”唇下經鼻中隔經蝶竇腦下垂體瘤手術”的缺失。內視鏡經蝶竇腦下垂體瘤手術係使用內視鏡直接由鼻腔之空隙間,伸到蝶竇前,直接在蝶竇黏膜上行切口進入蝶竇進行手術,此種手術方式口腔內無傷口,術後無須限制飲食;因未剝離鼻中隔黏膜,術後鼻部不需使用鼻墊塞住;術中上唇不需牽引,術後無唇上部位之麻木,及腫痛等不適,由於這些優點,內視鏡經蝶竇腦下垂體瘤手術已成為一種微創性,及高舒適性的新式蝶鞍部腦瘤手術。

 

    內視鏡比顯微鏡更優異的另一特色是廣角鏡頭及斜角鏡,可看到大範圍的手術視景和側面的構造;此外,內視鏡的放大倍率和光源亮度也高於顯微鏡。利用這些特色,鼻腔內視鏡手術近來漸被應用於非腦下垂體瘤,但主體長在蝶鞍部或蝶鞍部附近的腦瘤的手術治療,例如兒童腦瘤中,有些顱咽管瘤,Rathke 氏囊腫,脊索瘤,生殖細胞瘤等,如果腫塊主體在蝶鞍部,可考慮以內視鏡經蝶竇手術加以治療。

 

    台北榮總從1998 年起發展鼻腔內視鏡的腦瘤手術,目前累積約三百例手術的經驗,其中近二十例為兒童腦瘤病患,其中有些是以這種手術為主要治療,有些是配合其他開腦手術,放射線治療,放射線手術,或化學治療等,腦瘤的種類包括顱咽管瘤,Rathke 氏囊腫,生殖細胞瘤,脊索瘤及癌病等都有。最小的五歲小朋友也可以這種手術治療。

 

    鼻腔內視鏡腦瘤手術雖然是一種微創性,且高效率的手術方式,但並非所有腦瘤均適合採用,而必須依腦瘤的種類和部位不同,審慎選擇,而且需以腫瘤治療的整體考慮為前提加以考慮;此外,任何手術治療均有其風險,醫師和家長必須一起以專業、嚴謹和關懷之情,為小朋友找出一個最佳的治療方案。

轉載自:中華民國關懷腦瘤協會「腦力激盪」第十期會刊

 

~~ 本文引用於中華民國關懷腦瘤兒童協會~~

 

 

katyliang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與醫療團隊建立夥伴關係

 

    不同於其他疾病,腦瘤的孩子要進進出出醫院許多次,治療時間又得花上數天、數月或數年。父母對腦部腫瘤與相關檢查有些概念後,要如何與孩子的醫療團隊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是一項極為重要的課題,此關係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互動與互信,藉由雙方良性的溝通與關懷,可以達到更佳的治療成效。在治療過程中,醫生仰賴父母帶孩子定期回診、遵照醫院排定流程接受治療、定時服藥,並對孩子服藥後有無副作用、病情變化等情況保持高度的警覺性,以確保治療成效;而父母則需要依賴醫生提供最新的醫療資訊、專業素養、精準的判斷力及清晰的表達,來掌握孩子的疾病狀況與治療方向。畢竟,在疾病治療的奮鬥過程中,營造雙贏的合作氣氛,對醫病雙方都是十分重要的。

 

    阿苓的爸爸回憶起在醫院接受治療的過程,他說「醫院的人對我的孩子非常關心,做完第一次化療之後,我們沒有按照原訂計畫繼續化學藥物治療,醫院的醫師和社工打了好幾次電話,還寫信給我們,分析正統醫療跟中醫治療的利弊得失(我們當時選擇中醫治療);最讓我們難忘和感動的是,他們沒有忘記我們、掛念我孩子的健康,並且保證我們隨時可以回去找他們⋯⋯」。知道醫療團隊沒有因病人家屬的選擇而生氣,使得在往後的醫病關係更加信任和緊密。

 

醫院

    如果孩子在住家附近的地區醫院被診斷腦瘤後,大多數的醫師會將孩子轉介到有治療兒童腦瘤的醫學中心接受後續的其他檢查和治療,那裡才能提供最先進的醫療與照護。

 

兒童腦瘤醫療團隊

    住院後除了要面對腦瘤症狀外,許多醫護人員也隨之進入孩子的生活圈。要知道何人負責醫治你的孩子就必須先瞭解整個醫療團隊的成員。

   大多數的腦瘤兒童會先接觸到兒童神經外科醫師或是神經腫瘤科醫師;在整個檢查與治療過程中,腦瘤兒童因個別狀況不同,可能還會接觸到下列醫師:

   神經影像醫師:判讀診斷及治療過程中影像掃描結果。

 病理科醫師:化驗分析切片之組織細胞並判斷腦瘤的種類。

 放射腫瘤科醫師:安排並執行整個放射療程。

 眼科醫師:評估視神經功能及治療眼部疾病。

 兒童內分泌科醫師:監測及治療荷爾蒙失調或生長障礙的問題。

 兒童外科醫師:植入Port-A導管,作為化學治療之用。

 兒童神經內科醫師:負責化療與癲癇症狀治療。

 青少年心理衛生醫師:兒童因中樞神經系統腫瘤或各治療階段產生之行為問題與學習障礙,需要接受心理評估及治療。

 復健科醫師:針對身體、職能及語言方面的評估與治療。

 兒童骨科醫師:監測脊髓腫瘤手術後可能發生之脊柱側彎或任何脊柱變形。

 兒童牙科醫師:執行化療前須先治療牙疾。

 耳科醫師:化療前評估及治療耳疾,化療後監測聽力狀況作為兒童神經內科醫師調整化療藥物劑量之參考。

 

   許多醫院都實施醫師輪調制度,住院醫師通常花很多時間在病房,負責監控孩子治療狀況,然而卻也會經常輪調;如果父母對孩子的病情或治療有任何疑問時,應該向主治醫師尋求解答。畢竟醫病的溝通就像雙線道,無法單向進行,醫師與家屬互相尊重,反而更容易建立關係,並保持良好的溝通,讓孩子獲得最好的醫療品質。

 

兒童腦瘤整合醫療小組病情諮詢會議

    理想中兒童腦瘤整合醫療小組病情諮詢會議應定期(每週)舉行;小組內有各種專業人員(如上述各類專科醫師、護士等),會議中可藉由磁振攝影掃描結果互相討論,並對孩子擬定周詳的治療計畫。在台北榮總的模式,參加的成員除了孩子的醫療團隊、病童家屬之外,還包括兒童癌症基金會護理師、關懷腦瘤兒童協會社工、志工和喜願協會社工等,在會議上提供立即性的情緒支持和資源介紹,父母也可以在會議中向醫師詢問心裡的各種疑慮。

 

    擁有一個非常棒的醫療團隊,對我們來說是很幸運的事!他們總是隨時解答我們的疑問,並且耐心的陪伴。這群醫師為了病人互相緊密合作,對我們的關懷,遠超出了一般醫師應有的治療範圍,看他們為了孩子盡力,是給我們父母最大的信心。

 

護士

    一般來說,在孩子住院期間,接觸最多的應該是醫院裡的護士阿姨,他們會為孩子測量生命徵象(量心跳、血壓、脈搏、呼吸)、遵從醫囑給予藥物、靜脈注射及監控各種治療儀器之運作等。一般醫院設有全責護士與護理師制度,協助醫師進行傷口更換,他們用淺顯易懂的話,來解說艱澀的醫學術語,並負責醫療小組與病童家屬之間的連繫與溝通,使父母與整合醫療團隊之間關係更順暢。

 

護理長

護理長是負責病房行政工作的資深護理人員。如果父母與某位護士對於如何照護孩子,在觀念上、溝通上有困難的話,解決的第一步就是誠懇的找全責護士談談;如果仍然無法解決,就必須找護理長來,一起討論解決的方法。

 

在我孩子就醫的醫院裡,我們接觸到許多不同的護士阿姨,每一位都棒極了。她們非常喜愛孩子,為孩子辦聚會,安排夢幻旅遊行程,既是醫療顧問也是最好的朋友。她們擁抱、安慰父母、一同哭泣。我非常尊敬她們,因為她們能把辛苦的工作做到如此完美的地步。

 

建立醫病夥伴關係

醫病關係的類型

孩子罹患重症,無論對孩子或是對父母而言,都是人生中的一個段落。每個父母都有屬於自己原先的社會角色(例如:公司的主管、業務員或是送貨司機),或家庭角色(像是:嚴厲的父親、倚賴長輩出主意的兒子),通常父母會帶著這些原本的性格進入醫療系統,與醫療人員產生交流;而醫療體系也有它既定存在的文化、習慣與模式;兩相交會互動,形成不同的關係面貌。瞭解病童父母與醫師之間的關係型態,期望能幫助父母調整醫病溝通的方式,製造雙贏的醫病關係。

 

父系關係

這類性格的人,視醫師為無上的權威,病童父母對醫師所說的一切,採取順服的態度。但其實父母是最瞭解自己孩子的人,也很清楚孩子對藥物及治療的反應;只是有許多父母因為害怕孩子受折磨,所以不敢向醫師提出任何的疑慮。

 

敵對關係

這類關係或許是源自於指責型的性格,或是不信任的特質,父母親認為孩子生病接受治療,好像一切都是醫護人員的錯,遇到任何障礙時就歸咎於醫療人員。有些父母採取「我們就是要多提防他」的不信任態度,這樣將導致負面的治療效果。這種關係將破壞孩子對醫師的信賴感,而醫師卻是能否治癒孩子疾病最關鍵的一環,輸了醫病關係等於輸了孩子恢復健康的機會。當然,有可能某些醫院對孩子及家屬不夠友善,父母亦需要謹慎考慮是否需要重新選擇。

 

同夥關係:

這是最佳的醫病關係模型。父母親與醫師站在同一陣線,互相尊重彼此的領域及專業,在這種關係中,醫師認同父母親是處理自己孩子問題的專家,能代替孩子發言,且遵守與醫師間的約定;父母親則尊重醫師的專業素養,並且能自在的與醫師討論各種可能的治療方法或治療所產生的副作用等。不但孩子對醫師產生信賴感,父母也因為得到醫師的支持而減輕壓力,而醫師進行治療時也會因為家屬完全配合而更加盡心盡力。

 

有一位母親描述他兒子與醫師取得信任關係的特殊訣竅:

我兒子楷楷十歲時第一次發病,對住院以來所發生的所有事情,感到十分不安,直到他聽到要為他動手術的兒童神經外科醫師的名字「啊?怎麼有人的名字叫果凍啊!哈哈哈哈⋯⋯」他笑彎了腰,好像忘記第二天即將手術的害怕。「果凍叔叔」成了孩子與醫師之間的神奇小祕密,它帶給孩子如魔術般的神祕力量。和醫師建立一個和諧信任的關係,受惠最大的一定是孩子。

 

醫病溝通

醫師與家屬之間藉由頻繁的溝通,增進關係。醫師在說明病情或是解釋治療時,要盡可能詳盡,用家屬能懂得語言,並仔細聆聽,才能聽見、看見家屬的猶豫或困惑,父母親除非被清楚告知醫療訊息,否則是無法放心讓孩子接受療程;然而,唯有雙方清楚而正確的溝通,才是醫病關係雙贏的法則。

 

以下是對於如何建立及維繫良好的醫病溝通所做的建議:

 有些父母會以為醫師會報喜不報憂,因此很多人會跟醫師說「請告訴我們實情」;實際上,一般醫療人員不會向病患家屬隱瞞病情。

 告訴醫療團隊成員孩子的特殊脾氣及喜好,讓醫護人員能在最快的時間,熟悉孩子的習性。

 

小宗很特別的地方是非常敏感於別人碰觸他的身體,因此,媽媽在孩子住院時都會親切的提醒護理人員,希望他們在進行檢查或任何醫療步驟前,先聲跟他說一下,這樣將會有很大的幫助,哪怕僅僅是調整點滴。

 

尊重孩子,不要無視於孩子的存在,這是醫護人員與父母都需要努力的目標。

 

對於兒童及青少年,應該視他們為醫療團隊的一份子;讓他們對治療及排程可以表達意見,並且做出合乎年齡的選擇。

 

當孩子回到地方診所或區域醫院 時,父母要請後來照顧的醫師與原主治醫師維持暢通的溝通管道,以便讓他獲得最適切的照護。

 

看診時別忘了帶事先準備的問題,避免遺漏了一些重要事項。

 

當父母聽到不熟悉的醫療術語時,最好能複述所聽到的資訊,並確定已經完全明瞭;如果沒有把握自己所聽的訊息,可以先徵詢醫療團隊許可後錄音,而後反覆聽取,或再問詢問他人。

 

有些父母親希望保有孩子的病歷紀錄,或是藉由影像檔案再去諮詢第二意見。父母可以誠實地向醫療團隊表達自己的期望和想法,醫院方面有一定的申請程序,允許監護人影印病歷或檢查報告。

 

如果父母親有任何疑問或憂慮,請與醫師或護理師商議。

 

不要讓問題日積月累,有疑慮就該即時澄清;時時留意並記錄孩子治療狀況。

 

如果父母與醫師所要討論的事情需要花上一段時間,那麼由醫院社工或是主治醫師事先安排合適的場地和一段不受干擾的時間,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來說,在走廊上抓住忙碌的醫師討論病情不僅對醫師不公平,父母也未必能得到一個

滿意的答案。

 

為了預防與醫師會談時遺漏了要討論的事項,我先列了一張簡表,也給醫師一份。這樣讓我能放鬆心情專注於議程,也能讓討論的事項能保有一份書面記錄。

 

避免醫病關係衝突發生

孩子生病時父母的心理處於偌大的壓力狀態;而醫療系統行事快速匆忙。當孩子的生命受到威脅時,家屬激動的情緒,加上時時得面對不熟悉的醫院體制,有時(並非刻意)衝突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或是任何角落裡。

 

以下是父母們對解決衝突問題所做的建言:

  與醫療人員保持互敬互重的關係。不需要用強硬的態度,但也無需卑微求助。

 

  期望醫護人員能多些感性。有時候(看起來已經過了診斷的衝擊時期,進入風平浪靜的調適期),父母會出現一陣突如其來的、莫名的焦慮,未必有什麼道理可言;醫療人員用更多的瞭解,和更大的包容心情來對待他們,才是明智之舉。

 

  雖然父母親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但醫師和護士也是一樣,不要因為孩子的病痛而責怪他們或亂發脾氣,你所作的是一個代言人而非敵人。有一個家長以同理

心說出他對主治醫師的觀感:

 

醫師們每天重複不斷的面對這種疾病,除非更換職業否則無法脫離這樣的環境。許多時候,他們還要面臨無法救活病人的情況。我們髓母細胞瘤的療程就算要一年吧,雖然潛意識裡存在著恐懼,但至少去醫院看診和治療是有時限的;即使孩子無法救活,所歷經的苦痛也總有結束的一天。而醫師卻必須周而復始的面對這種傷痛,他們的壓力和苦楚可想而知,所以醫師在我心中,有著非常特殊的地位,我十分敬重他們的工作。

 

各醫院均設有社工人員,他們的 職責是做醫護人員與家屬之間的溝通橋樑,如果有溝通困難的狀況發生時,可以找他們諮詢,或是抒發情緒、尋求資源。

萬一有解決不了的衝突,尋求醫院內部有關的溝通管道是明智的選擇。可以從意見箱或院長電子信箱進行反應;只要是真誠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惡意中傷或

人身攻擊,父母不必擔憂如此直言會影響到孩子所要接受的治療。

 控制一下父母自己的憤怒和害怕的情緒,不要把負面的情緒發洩在醫療人員身上;反過來說,父母或孩子也不該遭受醫師或護士的不當對待。

 

徵詢第二種意見

因為治療腦瘤存在著一些灰色地帶,此時醫師的判斷及經驗往往與知識一樣重要,而且必須不斷與其他同僚進行諮商。得到另一個意見的方法有二:到另一家醫院找另一位專科醫師看診,或者要求主治醫師安排整合醫療團隊給予第二種意見。為了讓給予意見的醫師能透徹分析,應該事先準備所有的檢查記錄、磁振掃瞄、病理檢驗等報告副本做參考。

 

神經腫瘤專科醫師在不同的治療階段也會徵詢神經外科醫師是否有再動手術的必要。父母親通常擔心如果尋求第二種意見,會冒犯主治醫師並產生對立的狀況。事實上,有職業道德的醫師是不會因此而感到不悅,如果他真的拒絕這項提議,那麼只好更換醫師了。畢竟罹患腦瘤事關生死存亡,沒有機會再重新來過。通常在疑慮獲得解答並得到多方意見後,應儘快開始進行療程,延誤治療的後果有時也會讓父母罪咎許久。

 

就我個人來說,向其他醫學中心尋求第二種意見是合理的。但如果你喜歡並且能放心交由目前的醫療團隊治療,那是最好不過的了。當然我絕對無法接受醫師對病人說「沒有理由去別的地方」或是「我們做不到的他們也沒辦法」等等的說詞。許多人在第一位醫師判斷無法動手術、沒有治癒希望後,選擇向外求診,通常都有意想不到的進展。很多人寧願選擇較遙遠的醫院就醫,只因為彼此理念相近。有時候你花了很長的時間找到另一個醫師,他看著孩子磁振造影影像說「你們醫療小組的治療方向是正確的,就照著他們所告訴你的安排去做吧」;或許你會得到完全不同的意見。至於該聽信那一方?就需要由你自己作決定了。無論如何,面對像腦瘤如此嚴重的病症,多聽取其他醫師的意見絕對是明智的。

 

困難的抉擇—我需要更換醫師嗎?

得到腦瘤可能是人一生中所面臨到最艱難的困境,從疾病治療、到追蹤檢查,甚至發展上延遲性影響等問題,都需要維持一段長時期的醫病關係。如果你的醫師非常可靠,你完全相信他會盡力治療,彼此溝通順暢,並且他在對待孩子時,能給予友善的建言和鼓勵,這將大大減輕父母的身心煎熬。倘若你的醫師不僅未能舒緩你的焦慮,反而會加深你不安的情緒,那就更換醫師吧!當然,父母不必要只為了尋求更樂觀的診斷結果而更換醫師,如果有二位聲譽卓著的醫師或一個治療團隊,對於診斷結果及治療方式有一致的看法,立刻進行治療是最有利的。

 

許多父母親即使對某位醫師沒有信任感卻仍選擇留下來,或許有其他的考量(如方便就近照顧,或是已有人情請託而不好意思)。如果決定不更換醫院或醫師,父母則需要努力溝通以改善醫病關係,畢竟不需要讓孩子因為醫師和父母之間互動不良而多承受苦楚。倘若決定更換醫師,父母一定要坦誠,以口頭或書面說明,並提出影印病歷到新的醫院的要求,依法醫師不能拒絕這項申請。

 

總而言之,醫療團隊與醫病關係是為「病人」而存在的,建立良好的醫病夥伴關係,讓孩子獲得最適切的治療,是所有父母及仁心仁術的醫師所樂意見到的結果。

 

有許多父母不避諱的表達說他們是以高標準來要求醫師,希望醫師在照顧孩子、進行治療時能保持最佳狀態,因為沒有人輸得起孩子的健康!當這些家屬日以繼夜在醫院照顧生病的孩子時,他們也看到了醫師們經常工作超時、筋疲力竭,幾乎天天要面對新病患和家屬,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對於他們的辛勞、犧牲和堅守崗位,多數的家屬都是心存感激的。

 

有時候我會寫卡片表示我的感激之意,看到醫師辦公室後面牆上歪歪斜斜掛著孩子和其他家屬寄給他的感謝及耶誕卡片,心裡很感動;我也愛做些小餅乾給醫護人員品嚐;我女兒接受放射線治療的最後一天,看到她親手畫的感謝卡時,好幾位醫護人員都激動的落淚,那是對具有良好醫德及醫術的好醫師的肯定。

 

~~ 本文引用於中華民國關懷腦瘤兒童協會 ~~

katyliang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katyliang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